时间: 2025-04-21 12:03:12 | 作者: 米乐网官方下载
惊蛰已过,春意渐浓。在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,一台名为“句芒301”的植树机器人正在忙碌地种下今年的第一棵沙柳。这不仅标志着春季造林的开始,更预示着中国“三北”治沙工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时代。你是否想过,未来的沙漠造林将怎么来实现?智能植树机器人或许就是答案。
“三北”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区域,分布着八大沙漠、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,沙化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90%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“三北”地区已实现了从“沙进人退”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。然而,传统的治沙方式——人海战术,正面临效率低下、成本高昂的瓶颈。
在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项目区,内蒙古锦泰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“句芒301”植树机器人正在展示其高效性。这款外形类似小型拖拉机的机器人,集成了自主导航、离线锚点定位、视觉识别检测等先进的技术,下方配备覆土机、扦插机和水箱,可一次性搭载1700株苗木和3吨水。它能自动化完成松土、落苗、压苗、覆土、注水等五道工序,每天可完成约400亩沙柳种植。
“句芒301”的出现,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植树方式,更将效率提升了数十倍。鄂尔多斯市林草局改革发展和科技科科长徐欣表示,该机器人的栽植作业效率是传统人工作业的数十倍,作业成本仅为传统人工的30%左右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,在广袤的沙漠中,植树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,而是技术密集型的高效作业。
在“三北”工程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中,鄂尔多斯市作为主战场,任务量的70%落在该市。为满足光伏板下自动植树作业的需求,鄂尔多斯市林草局联合内蒙古锦泰明公司,研发出可自动调整种植深度的光伏治沙智能机器人。这一创新不仅避免了破坏光伏电站下埋电缆,还逐步提升了治沙效率。
尽管智能植树机器人展现了巨大的潜力,但其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。国家林草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所长周建波指出,当前的植树机器人主要使用在于地形相对简单、较为平坦的沙区,尚未大规模应用于复杂地形。沙漠中的沙丘、沙坑、草包等地形,轻易造成机器人行动受阻、定位偏差,影响植树效果。
此外,沙漠恶劣的环境对设备零部件的耐久性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。内蒙古锦泰明公司总经理张彬坦言,高端植树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较高,导致市场售价昂贵,难以大规模普及。目前,“句芒301”已在鄂尔多斯、锡林郭勒等地进行试点应用,种植沙柳、黄柳共计3000亩。
鄂尔多斯市林草局正在推动智能无人机飞播技术的应用,该技术可一次性搭载40—60公斤丸粒化种子,飞行速度达每秒14米,作业半径约2公里。经测算,飞播效率较人工种植提高100倍,较普通机械种植提高10倍,出苗率也显著提升。
在治沙机械智能化的推进中,专业的人建议针对不一样地区的沙漠特征,研发适用于流沙地、戈壁滩、丘陵沙区等不同地形的智能治沙机械。同时,建立示范应用基地,推动治沙智能装备的规模化应用。
从传统的酒瓶种树到微创植树法,再到如今的智能植树机器人,治沙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在书写新的历史。鄂尔多斯市已完成沙化土地治理近700万亩,日均治沙1万亩,机械化率达到75%以上,林草科技应用转化率达到60%。未来3—5年,随着更多智能化机械的投入,沙漠造林的效率和质量将得到全面提升。
你认为智能植树机器人能否彻底改变沙漠造林的未来?欢迎大家留言讨论,一起探索科技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